信息來源:科技日報、創新創業中關村
圖片來源:科技日報、創新創業中關村
北京冬奧會的舉辦,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場冰雪盛會之中。5G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衛星導航、人工智能等,在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、賽事組織、賽會服務、場館運行、觀賽體驗、疫情防控方方面面都體現著科技辦奧的理念,這不僅僅是奧運健兒大展身手的舞臺,更是一場硬核科技創新成果的展示盛宴。
針對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運動項目,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柯鵬團隊開展攻關,借鑒航空航天飛行器的路線優化算法,建立數字運動員模型,找到了冰雪運動的最佳滑行路線、最佳滑行姿勢和最優體能分配方案,為運動員精雕技術動作提供精準服務。同時,開展冰面質量的持續監測和評估的技術研究,自主研發的“三頭六臂”式冰溫測量系統,24小時不間斷從溫度、厚度、硬度、摩擦系數等方面給冰面“測體溫”,確保每次訓練時冰面狀態保持一致。

2月3日,由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、凌云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的“冬奧手語播報數字人系統”正式上線,這個系統基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“悟道2.0”超大智能模型進行研發,自主搭建多模態肢體動作、表情、手指同步采集系統,方便殘障人士收看賽事報道。

冬奧會的科技魅力,更是讓國內外媒體一次又一次的引發驚嘆。在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,谷愛凌做出一個她之前從來沒有完成過的動作——向左偏軸轉體1620度,征服了所有裁判,獲得其在本屆冬奧會的個人首金。
百度負責人介紹,通過3D+AI技術,為首鋼滑雪大跳臺打造了1∶1的3D模型,觀眾可以通過3D場景漫游的形式實現沉浸式觀賽。此外,3D+AI技術打造的“同場競技”系統,可以將單人比賽項目變成“多人比賽”,實現冠、亞軍比賽畫面的三維恢復和虛擬疊加,方便觀眾通過一個賽道看到不同選手的實時動作。

同時,通過技術手段對運動員動作進行量化分析,將滑行速度、騰空高度、落地遠度、旋轉角度等一系列運動數據與原始畫面疊加起來,這解決了高速度、高難度動作還原的難題。技術呈現的畫面再配合專業解說的技術分解,觀眾可以更直觀地從流暢性、完成度、難度、多樣性和美觀度等角度了解選手之間的技術差異,輕松看懂冠、亞軍之爭。

短道速滑、高山滑雪等競速類項目的情況瞬息萬變,項目涉及的損傷風險較大,因此使用的服裝必須符合EN388標準,競速類比賽服裝防切割等級要超過二級以上,具備減阻、防護、御寒等功能。










從開幕式上震撼觀眾的巨幕地屏和冰瀑屏,到冰立方、鳥巢看臺兩側實時轉播的比賽畫面,炫彩屏幕離不開數以百萬計的顯示芯片。LED顯示屏的模塊都是矩陣排列的,疊加過程中極易受到干擾;模塊拼接的平滑度,可能影響畫面的完美呈現;一塊地屏需要百萬顆芯片,使用時如何把能耗降到最低,這些技術難題都需要顯示芯片來解決。這次屏幕中使用了集創北方自主研發的ICND2153和ICND2055兩款芯片,解決了上述難題。

長安街沿線的冬奧主題花壇里,漂亮的3D雪花不但科技感滿滿,還蘊含著“零碳”的深意:讓不起眼的建筑垃圾等城市固廢,通過3D打印變身美麗街景。城市固廢主要包括建筑垃圾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、礦山垃圾等,種類繁多、成分復雜,是當前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。按傳統方式進行運輸、填埋,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土地資源。為了助力“零碳”冬奧,中碳春田研發制作了園林小品,把無用的垃圾變成輕盈美麗的“雪花”。其使用的3D打印固廢技術,具有省模板、省材料、省人工的優勢。

可實現零下30攝氏度極寒低溫啟動和零下40攝氏度極寒低溫存放及停機自動保護,續航里程400公里以上,排放物僅為水,無污染。來自福田汽車的氫能車輛為張家口賽區交通24小時不停歇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。
在冬奧會期間,福田汽車共派出1600輛車進行服務保障工作,氫燃料大客車占比高達63%。這些保障車搭載了國內首創的“U度”綜合熱管理技術,可以將氫燃料電池所產生的廢熱進行循環利用,利用所產生的廢熱為車內供暖和前風窗除霜、除霧。相較傳統化石能源車輛,氫燃料電池客車每行駛100公里,可減少約7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。

在張家口賽區云頂滑雪公園的場館建筑屋頂上,應用了來自星馳恒動公司的“神舟智熱”電采暖系列產品,它能夠實現97%以上的熱轉化率,使用綠色電能為場館供暖,既節能又環保。市場上常見的普通電熱設備在工作產生熱量時,還會出現發光等能量損耗,熱轉化效率相對較低。通過運用航天新材料和航天技術,“神舟智熱”電采暖系列產品溫控板導熱性能好、損耗低,輻射板的熱轉化率高于97%,不僅能讓場館更快地暖起來,還能大幅減少耗電量。
當科技與冬奧碰撞,硬核科技護航冬奧。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奧運健兒們,祝愿他們能夠為國爭光,開創中國冬奧新的篇章。